女人早生孩子和晚生孩子,会有什么不同?


在美国,到底是26岁结婚生子比较好还是等到36岁再把结婚生子,尤其是生孩子这事完成会比较好。

原来美国人也发愁这件事啊~~

当然“好”这个字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必须结合个人的选择。

但从财务方面作比较,结果很有意思,有些维度甚至跟我们中国差不多。

 

在美国,生育年龄也并不太晚,但有一些家庭,希望等到自己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考虑生孩子。

它研究了两个家庭:有一个家庭就一定要等到每年的财富要达到6位数,也就是十万美金以上的时候才生孩子,于是等到36岁。但研究表明,等待的意义似乎不大。

 

有几个维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这两个家庭为孩子储备的高等教育金。从这个方面看,更早生孩子可以享受到税优,美国政府会有一个税优计划提供给一些收入不高,但已经开始为孩子储备教育金的家庭。这个我们很难去参考。

 

第二,是每个家庭的养老金储备。经过研究,如果在26岁就生了孩子,你会下意识地养成更好的储蓄习惯,虽然到36岁的收入比较高,但是架不住你从26岁就已经开始存钱,最终呢你的养老储备比较充裕,差别还比较大。

 

第三,是当下养育孩子的成本支出,他们竟然说了一个让我们国人心有戚戚焉的理由:在26岁生,孩子的祖父祖母这一代还比较年轻,还能帮你带孩子,节约了孩子目前的养育成本,不用请保姆了,听起来挺有意思啊。

综合各方面的比较,这份研究说,早一点生孩子,会对整个家庭有帮助,尤其在财务上。

说起来啊,在我们国家,想进行大样本的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缺乏数据。我们大多数的机构没有人去记录这个家庭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能记录这些家庭什么时候生孩子的机构呢,又不会记录这些家庭的财务数据。

不过幸好在我国,一间机构,在记录了这个家庭的财务数据的同时,还记录了这个家庭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读书、去哪读书、什么时候退休这些所谓的家庭内部安排的数据。这家机构就是我创立的(偷笑)。

 

▼▼▼

中国的样本:

还是早生好,与美国惊人相似

在我们诸多样本中,恰好可以挑出两个样本,分别是来自上海和北京的家庭。其中一个妈妈26岁刚生完孩子,另外一个大概是35岁生孩子。她们的孩子都是今年出生。

分析的结果,竟然和美国的分析结果不谋而合。

首先这个26岁家庭的总体收入水平要比36岁的差很远。36岁的一年都有二三十万的收入,26岁的家庭一年只有十万出头的收入。这导致了两个家庭的结余差异也非常大。两个家庭都是刚刚购房且要支付房贷,36岁家庭每个月的结余是一万多块钱,而这个26岁家庭的每个月的结余是六七千块钱。

两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期许,未来期许有高度的一致,都希望孩子在国内读完本科,然后去美国读研究生。

我们这一代或者更年轻一代很多都是这样想的。不过,他们也都挺追求人生早点自由的,期待50岁就可以人生自由,也就是退休。

明明一个家庭的结余更多,相对资产比较雄厚,另外一个家庭的结余足足少了三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结果是怎么样呢?

结果是,26岁的家庭每个月只要存3000多块钱,就足够弥补这个教育金的缺口。另外一个36岁的家庭呢,也差不多,也是三四千块钱。

在退休开支上,两个家庭预计的差异很大。

都想在50岁退休,36岁的家庭,一方面,他只有14年的时间准备;26岁的家庭则有24年,时间显然长得多。

26岁家庭从年轻时就开始进行储蓄,风险承受能力足够大。投资周期足足长了差不多一倍,他可以面对更高的风险。这也就是我们之前谈过的所谓的“高风险高收益”。年轻就是承受风险的资本。虽然“高”得有限,每年高这么一点,复利也十分可观。

在投资周期长,每年的收入又不断提高的双重影响下,在养老金储备方面,26岁的家庭,每个月只需要存3000多;而36岁的家庭,每个月要存8000多元,才能维持相同水平的退休品质和退休时间。

看起来,36岁的家庭等到了家庭收入更高、更加从容的时候,才去生孩子;26岁家庭是在财务资源没那么丰富的情况下生孩子,早了十年,差别巨大。

结果是两个家庭都能解决问题,但26岁的家庭解决起来相当从容。尽管收入低,但除去教育金和养老金这两笔不得不剥离考虑的理财性支出之后,还有一两千的结余。而这个36岁的家庭,则非常紧张。

有一个数据更有意思。

等到这个26岁的家庭运转到36岁的时候呢,他们的理财行为还在持续,也就意味着长期目标继续地达成,他们灵活的现金类账户,也就是不用放在长期理财上的结余,已经高达100万。

这一百万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余地来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也就是说,可以率性而为了,可以随便嗨一下,可以暂时不用为未来考虑。

话说到这里,那到底是该26岁还是36岁来生孩子?来开始为孩子准备教育金、思考养老这些问题呢?

这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因为理财规划不是把所有家庭变成同一个模子,那也太没有意思了。

事实上这个36岁的家庭,我们也帮他们找到了解决方案,只不过他要为早十年的这些率性而为付出代价。除了36岁的时候开始相对非常紧张,而这种紧张,再过十年也缓解不了。26岁的家庭早点思考,也紧张不到哪里去,等到他们36岁的时候,这些事情解决了,又有了相对潇洒的余地。

 

▼▼▼

寻找平衡点:

我们一直在和本能作斗争

你到底选择26还是36呢,可不可以选择中间任何一个年龄呢?都没有问题。

我最近看了另外一本书。它说人类发展到今天,一直在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本能做抗争。

其中谈到计划性这一点。人本来没有计划性的,我们都是像身边的九零后行为一样,有今天没明天,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是符合人的本性的。

我们人类成为一个物种之后已经将近20万年,这20万年人类的基因有什么变化?在这二十万年中有十九点几万年人类都处于采集狩猎社会

在采集狩猎时代人是不需要计划的。我们今天去打猎,能够打到的大量的肉就把它吃光,不要留到明天。

因为等到明天你再去打猎,可能就不是你打到猎物了,可能是你被猎物吃掉了。

我们与其去计划,还不如随时享用到我们采集到的高热量食物。

这种事情,在我们今天的基因上随处可见。为什么我们还那么热爱吃甜食,就是因为我们在远古时期形成的基因已经定了。在那个时候任何的高热量食物,无节制地把它赶快吃掉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

但是,在最后的几千年,我们迅速地进入了农耕文明,他就开始有了计划,春天播种秋天才能收获。

农耕文明之后,人类有了文明,有了文化,有了科技,我们的计划性就伴随着这些东西开始增强。某种程度上,文化带给我们的这种计划性,是在跟我们在采集狩猎时代的生活本能作抗争。

或者说,我们的九零后只是回到本能而已。

我们到底是应该尊重本能,还是尊重文化所建构的有秩序生活?

并没有标准答案。无论如何,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平衡点

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的生活完全退回到十几万年前那种在采集社会下的原始丛林生活。

今天的话题就告诉你,26岁,36岁都可以选择。关键是,你要找到自己的原始欲望、原始本能和文化建构下,我们的秩序跟计划性中间的平衡点。

或者这才是我们的理财计划跟人类发展相匹配的一个定位。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