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人如何活命?

今天诗人怎样活命?

文/西川

从几时起对诗人的评价除却文艺气息,更多了层孤独英雄主义的情怀。目前的中国还能否冠以“诗国”之名?现实语境下的诗人以何为生?他们又活得怎么样?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环境大大不同于80年代。社会生活表面的多样性,实现个人价值表面上的多种可能性,使大众的心态远离了诗歌的语言节奏。于是诗歌写作变得像考古学一样专业,终于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诗歌达到了世界水平。

德国当代著名诗人思岑斯贝格的稿费标准是:一首诗,无论长短(他没什么太长的诗),3000马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的稿费标准会让中国诗人们羡慕不已。目前中国的诗歌稿费极低,即使但丁那样的诗人,如果生活在当代中国,凭他的《神曲》,也只能一次性拿到6000马克左右的稿费(如果拿版税则另算)。《神曲》长14233行,中国的出版社将这个行数换算成43万字,这是散字数的算法。如果按一般杂志15行等于1000字的算法,那《神曲》应该约等于100万字,稿费可以拿到13000马克的样子,约合6万多人民币,如果但丁不买房子,同时不吃不喝,这点儿钱够他买辆小奥拓的!想到这儿,我好像忽然看见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开着个小奥拓在北京城里东跑西颠……

在目前的中国,诗人们不可能靠写诗活命。他们也不可能靠朗诵来捞外快,因为没有人愿意掏钱专听诗人朗诵。而在德国,诗人朗诵一次至少可以换到300马克;在法国,诗人朗诵一次的收入大约是2000法郎;在加拿大,大约是500加元;在美国,不会少于300美元。这只是个大概的数,各朗诵会由于组织者不同而付给诗人的报酬异不同。瑞典诗人布鲁诺·K·欧叶1998年来中国访问时曾建议与中国诗人一起搞一次诗歌朗诵会,听众需买票入场,一张票卖200元。他的这一建议当即被在场的中国诗人挡了回去。原因很简单,中国没有这样的土壤。在目前的中国,既然诗人们不可能靠写诗活命,不可能靠朗诵挣钱,那么他们能不能受到教育界的庇护?欧美的大学里,存在着驻校诗人或驻校作家的制度,一个诗人,可以仅凭其诗歌创作获选在某大学里衣食不愁地生活上一年半载。但是在中国,一个诗人即使在大学里执教,也不是出于他写诗的原因。中国现在有一些合同制作家,但他们是归作家协会管。作家协会虽然在各地设有创作基地,但能够进入创作基地的人还是太少,而对那些自由写作者,这类创作基地几乎与他们无关。而且,即使你是一名作协会员,即使你有资格进入那些基地,你也不可能为你的某本诗集从国家那里申请到一笔写作基金。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都能从国家那里申请到钱,但你是诗人,你申请不到。因为明摆着,诗歌不是“科学”,不能“建设”国家。那么诗人有没有可能从一些私人的文化基金会申请到钱呢?对不起,中国没有这样的私人文化基金会。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好意思说咱们是生活在一个“诗国”吗?小说家们,有可能将他们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有可能在港台出书(尽管不是所有的小说家都有这种机会,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这样的可能性)。美术界、电影界、音乐界的艺术家们慢慢学会了如何走向国际,如何从国外拿奖,如何从国外争取到钱,如何把自己的作品卖给外国人;而那些无能打入国际市场的人至少有雄心在国内市场上占一个份额。但诗人们无法做此梦想。就国际市场而言,他们的作品必须依据翻译的中介,而且西方也没有那么多读诗的人,就国内市场而言,他们太精英或者他们太先锋;如果他们既不精英也不先锋,他们连不掏钱的听众也争取不到,而那些挣钱的朗诵会肯定与当代写作或当代写作中最活跃的部分无关。

那么当代诗人如何活命呢?

那种以为诗人们已经自绝于社会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那种以为诗人们命中注定要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看法是非常愚蠢的。诗人是一些极聪明的人(别的行当中肯定也有人精,但我了解的情况有限)。一部分诗人始终抱住诗歌不放,肯定有其抱不放的理由;另一些诗人从诗歌后退一步,发现了财富奔腾的大海、金钱闪耀的天空。实际上,诗歌界也是一个小社会:有走官道的,有走商道的。

我有一个好主意,对于所有梦想着发财的人都有效:别小看诗歌。如果你想暴富,那么从写诗做起。在你认为自己已经算是诗人时从诗歌出走,你肯定能够成功。据我所知,有些诗人靠开餐馆发了家,有些诗人靠策划出版发了家,至少有两位诗人,把他们对诗歌的品味变成了对古董的品味。不到半年,立刻在古董市场上做大;还有至少三位诗人,所玩的行当更让人心跳——房地产。这三位一个个财大气粗,其中一位曾打算设立一项“李白诗歌奖”,奖金30万元。他说要让诗人过上好日子。此外,还有诗人在组织演出,还有诗人包下了某电视台的某个频道。你以为诗人全在喝西北风,错了。有一位诗人,已经把他的公司开到了纽约、伦敦和东京。如果你觉得这些行当离诗歌写作远了点儿,那你也可以干点儿离诗歌写作近的事:写歌词、写舞台剧、写电影剧本、写电视连续剧。从写诗转到写小说,甚至说不上是转行。而如果你始终在写诗,你就是一个英雄,你就将流芳百世,你就将赢得历史的尊敬。

诗人西川

西川 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翻译家, 生于1963 年。198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现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和海子,骆一禾被誉为北大三诗人,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2002 年美国艾奥瓦大学国际写作项目和亚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7 年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2009 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写作系奥赖恩访问艺术家。著有诗集、诗文集、散文随笔集、论文评著、译著二十余部。曾获上海《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十年人物大奖2001—2011”。



.

一套诗丛,确立当代诗歌的标准

一本典藏,阅读杰出诗人的首选

丛书推荐

标准诗丛

白话文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广义而言,包括所谓当代文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代汉语诗歌在传统诗歌之外,另立标杆,开拓空间,对现代汉语的表达可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批卓越的诗人创作出了在世界诗歌范围内也足称杰出的作品。为展现现代汉语诗歌的成就,向读者与诗歌界奉上现代汉语诗歌多种面向的标准,特策划“标准诗丛”。

作家出版社将分辑出版,第一辑2013年出版,包括:《我述说你所见:于坚集(1982—2012)》、《塔可夫斯基的树:王家新集(1990—2012)》、《诺言集:多多集(1972—2012)》、《我和我:西川集(1985—2012)》与《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 (1983—2012)》。

第二辑2015年出版,包括:《潜水艇的悲伤:翟永明集1983——2014》《你见过大海:韩东集1982——2014》《骑手和豆浆:臧棣集1991——2014》《山水课:雷平阳集1996——2014》《周年之雪:杨炼集1982——2014》。

第三辑已于2017年6月出版,包括:《害怕:王小妮集1988—2015》 《酒中的窗户:李亚伟集1984—2015》《一个人大摆宴席:汤养宗集1984—2015》 《一沙一世界:伊沙集1988—2015》《重量:芒克集1971—2010》。

每人一本诗选,既是对当代诗歌成就的一次大总结,又为纯文学诗歌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延伸阅读

>> 刘汀:王单单或他诗中的“气”| 凤凰诗刊
>> 严彬:过年之前写给爸爸的信 | 星期天文学
>> 沃伦:诗歌的意义在于肉体的感受 | 星期天文学
>> 高晓松:诗就是代替远方的,而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 永生或重启:有关人类未来的两种想象——《国王与抒情诗》首发读谈会



责编:万虚舟

诗歌 | 小说 | 随笔|戏剧

星期天文学

文字之美

精神之渊

凤凰读书

主编:严彬

(微信 larfure)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